返回列表 發帖

打呵欠為什麼會傳染?(轉貼)

關於打呵欠這件事,大家或許覺得只有兩個比較重要的問題。一個是我們為什麼打呵欠,另一個是當你看見別人打呵欠時,為什麼會立刻跟著打呵欠?不過科學家還是比一般人謹慎。他們第一件想了解的是,到底什麼叫做打呵欠。

根據定義,打呵欠是「一種古老且經常重複的原發性動作。特徵是先張大嘴巴,然後長長地吸一口氣,接著短短地吐口氣。」這可能是個長且精確的定義,但若依照此定義來看,打呵欠聽起來很像呼吸一樣,但打呵欠跟呼吸除了都牽涉到空氣的進和出,其實是大不相同的。如果打呵欠只是像定義所說的,那我們對它的認識勉強只能算起步而已,離進門還遠得很呢。

我們多久打一次呵欠?讓一位學生單獨坐在一個小房間裡一個半小時,他一開始打呵欠時就按一個按鈕,打完之後再鬆開它。由這樣的實驗,我們估計出每次打呵欠的時間平均為六秒,而長度的差別不會超過兩秒鐘。但令人驚訝的是,每個人打呵欠的頻率 差別很大。有的人半小時只打一次呵欠,而相同的時間裡,卻有人打了76次。如果這76次呵欠,每次都是六秒,那麼這個人在這三十分鐘內幾都在打呵欠,且兩次呵欠之間平均只相隔了十七秒。

我們通常認為打呵欠的目的是要使腦部得到更多的氧氣,或反過來說,要清除掉血液裡過多的二氧化碳。血液裡的含氧量愈高,我們就能燃燒愈多葡萄糖,得到愈多能量。二氧化碳是新陳代謝產生的廢棄物,會占掉紅血球裡可用來攜帶氧的有用位置。

如果我們有一段很長的時間呼吸都很淺的話,二氧化碳在血裡的濃度會累積起來。這可以解釋,為什麼我們在疲倦時,或下午三點鐘坐在悶熱、擁擠的演講廳時,比較容易打呵欠,這都是因為沒有足夠的新鮮空氣。

打呵欠是因為二氧化碳濃度太高嗎?
錯!就算呼吸純氧,打呵欠的次數也不會減少

不過在研究打呵欠的心理學家之中,有一位是馬理蘭大學的普羅萬(John Provine,這位科學家對「笑」也頗有研究,請參看應大師的妙解生活科學2.0《為什麼一搔癢你就笑?》)。他發現改變空氣中二氧化碳或氧的濃度,並不會改變打呵欠的次數。呼吸純氧的人,打呵欠的次數並不會減少;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較高也不會使呵欠打得更頻繁。

不過這些實驗並沒有完全推翻,打呵欠可以使缺氧的腦細胞,補充新鮮空氣的想法。打呵欠時會迫使嘴巴大張、身體伸展,可能會使某些血管收縮、某些血管擴張,總效益就是使腦中的血液更多。更多的血液就代表有更多的氧氣,應該會使大腦更覺醒。

看到影片裡的人打呵欠,甚至只聽到呵欠聲
都會讓人不由自主的跟著起打呵欠來

而打呵欠最神祕的部分,在於它的傳染性。當你看到有人打呵欠,通常會跟著打呵欠。有時候,我們會說它只是巧合,因為大家都擠在同一個空間裡,空氣一樣不流通,氧氣也同樣缺乏,因此大家都想打呵欠,看起來就像它會傳染似的。但正如我在前面指出的,科學家已經證明,即使呼吸的空氣裡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,也不會影響打呵欠的頻率。

而且我們更進一步指出,你不必和打呵欠的人在同一個房間裡,也會很想打呵欠。在普羅萬的實驗裡,學生們觀看錄影帶時,如果演員正在打呵欠,學生打呵欠的比率,比起演員在微笑時高得多了(55%對24%)。

事實上,當你閱讀到有關打呵欠的文章時,也會很想打呵欠。(或許各位已經注意到這一點了。)打呵欠的聲音甚至會讓聽見它的盲人,也有打呵欠的衝動。我們在自己的廣播節目裡,也證明了它的傳染能力。

1988年12月,我們在「怪怪與夸克」的廣播節目裡,評論了一些最近有關呵欠的研究,之後我要求聽到節目時想打呵欠的聽眾,在結束後寄份明信片來給我,好讓我統計一下。本來我以為大概會收到個數十封來信就很了不起了(我並沒有表示,來信的人會收到紀念品,或者我會在空中唱名感謝他們)。但沒想到信件如雪片般飛來,讓人目瞪口呆。最後算一算,大概接近三百封。

我相信一定還有很多人沒有來信,但也打了呵欠。推算起來,在1988年12月17日,大約中午12:50的時候,有幾千名聽我節目的加拿大人,情不自禁的打了呵欠。

節錄自『打呵欠為什麼會傳染』應格朗

返回列表